本帖最后由 树上的猪猪 于 2022-8-18 22:39 编辑
 盗版泛滥,催生圈内“霸凌”无论是Lo裙、JK制服还是汉服,最具争议性的问题就是“山正之争”。

“山”与“正”,谁又能分清?/图虫创意
这三类服装圈都存在着一条完整的鄙视链:买正版的看不起买盗版的,制式正统的看不起制式混乱的;穿日牌的看不起穿国牌的,穿国牌的看不起穿混搭的;穿“高定”的看不起穿“白菜”的,现货则比不上需要拼手速抢购的限量定制版……
网络上还有“三坑小警察”,分别被称为Lo警、汉服警、JK警。这里的警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警察,而是自身讲究穿搭的形制,要求别人也必须如此的人。比如穿汉服搭运动鞋、穿汉服不化妆、穿汉服搭地球人衣服,就要被“审判”。穿Lo裙必须配Lo鞋,汉服复原派看不起仙服、汉元素;萌新买山寨服装会被调侃为“穿山甲”,还会被挂上树洞、Bot等微博吐槽号。
在这样严苛的鄙视链下,三坑入圈的成本也被无限放大。要入圈,必须先做功课,进而学习各种形制、了解各种搭配。因为,就算是“十级学者”偶尔也会害怕圈内“霸凌”——约定俗成的规则之下,基于金钱之上的优越感。

2017年8月26日,南京莫愁湖,汉服爱好者们。/视觉中国
在汉服圈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:“这是雪纺的吧?一看就是皱巴巴的仙服料。提花绸质感没得说,你怎么不试试?”“是山就不要穿出来,版权意识大家都没有吗?”在洛丽塔圈则是:“我一看就知道是占星猫,擦边了教堂马,就算是萌款我也不买,劝你也别买了。”
身在圈中的人,在规则之内摸爬滚打一番之后,有的迫于各种限制,云淡风轻选择半退圈,不混社群;有的成功晋级为十级学者,本着维护小众圈子的愿望,要么抓住萌新的过错不放,要么本着氪金累积的优越感对“穿山”的冷嘲热讽一番。
鄙视链之所以出现,原因之一就是无处不在的盗版店。盗版店的存在,既威胁了正版商家的权益,也让那些花大价钱购买正版的消费者感到不公平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正版商家往往极度厌恶、鄙视山寨店家,甚至会刻意鼓励消费者去嘲讽、拉踩穿“山”买“山”的人。
琦琦说:“我鄙视穿山寨Lo裙的行为,是出于对小众文化和小众市场的支持,希望自己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票。如果大家都穿山寨,那正版品牌的经营难以为继,更别说做出更好的设计作品了。”
激进地对盗版进行讨伐在大众消费领域并不常见,它往往发生在小众消费圈层里。比如人们在街上看见有人穿了假的AJ球鞋或者背了山寨名牌包包,并不会上去讨伐;但是在三坑这类小众服饰圈里,圈中人就眼里揉不得沙子,无法接受盗版。
凡是称为“圈”的地方,人们的领地意识就极其明显。在各方利益的驱动下,破产三坑里的显性鄙视链不断被加固、激化,最终成为横亘在圈内人与圈外人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城墙。也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你以为他们争的是‘山正’,其实是虚荣心。” 专栏作家吴怼怼说:“这就像一个江湖。江湖本身是任意的,但有人梳理了规则,构建了武林。因此,在江湖里可以为爱好、为娱乐,也可以为排名、为名誉,有些人好胜心强,想站在武林排名榜上;有些人佛系,选择游离于规则之外。那些站在排名榜上的人,有些选择通过自我练级完成资源积累和晋升,有些则选择通过制造壁垒,达成地位巩固。”
这种心态与皮埃尔·布迪厄在《区隔》中对小资产阶级的描述有某种相似之处:“小资产阶级介于真正的精英和普罗大众之间,既无法像精英那样凭借文化资本获取稀缺资源,又不甘于沦为平凡人,止步于日常经验所理解的意义的初级层面,于是要么把通俗的东西神圣化,要么把严肃艺术通俗化。往往,他们神化那种易得的资源,制造稀缺感。”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159212730
|